從維多利亞港畔到刺桐古城,再從閩南僑鄉奔赴清華園,來自中國香港的華僑大學美術學院2021級本科生吳卓熹,用一支畫筆丈量著成長的距離。
近日,吳卓熹憑借優異成績獲得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錄取,即將攻讀信息藝術設計研究方向的碩士研究生。他表示,這背后不是一朝一夕的沖刺,而是大學以來甚至從更早開始的積累和沉淀。“要從自己的興趣出發,拓展思維,確定自己的目標,再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。因為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,而能否抓住,取決于你是否愿意主動出擊。我們每一次微不足道的努力,都是通往夢想的基石。”吳卓熹如是說。
童年維港:霓虹燈下的美學啟蒙
吳卓熹生于香港,自幼浸潤在霓虹燈牌與香港騎樓交織的視覺文化中,展現出對視覺美學的敏感。“小時候總愛盯著街邊的招牌看,繁體字的筆畫結構、霓虹燈的漸變色彩,像是城市寫給天空的情書。”他說,對視覺語言的敏感,在他的心中早早埋下了種子。
中學時期,吳卓熹又展現出對編程和設計的濃厚興趣,他不斷探索和實踐,并在多個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。他設計的動態光影作品《維港24小時》,斬獲葛亮洪視覺藝術獎前十名;一款模擬攻防的編程,奪得Codecombat全球二等獎。此外,他還曾獲得香港科學館“智能機械由我創”比賽第三名、全港mbot邀請挑戰賽第二名等榮譽。
參賽過程中的每一次調試,每一次失敗后的重新站起,都讓吳卓熹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方向。他表示:“雖然最后都不是最高榮譽,但那份成就感讓我意識到,只要堅持,夢想就能照進現實。而且編程和繪畫看似不同,但本質上都是創造新世界的語言。”
華大歲月:從興趣到專業的蛻變
帶著對“創造新世界”的憧憬,2021年,吳卓熹跨過山海,走進華僑大學美術學院的課堂,選擇產品設計作為自己的專業。大一下學期,他參與到學院蘇上舟副教授的當代美術和當代社會藝術項目中,并合作探討藝術設計方法,這成為他學術生涯的重要轉折。“我和蘇老師一直在多個領域互相交流,特別是對多媒體藝術的探索。和蘇老師交流的這三年,我的收獲非常豐富。他不但給了我支持,也教會我藝術價值和審美,使我更清楚自己的目標。”吳卓熹說。

吳卓熹(第二排左一)和團隊成員參加學院墻繪社會實踐活動
課堂之外,吳卓熹將興趣與學業緊密結合,活躍于國內外設計競技場,以賽促學、以賽驗能,提升自己的綜合競爭力。在參與北美應用美術設計大賽、G-cross設計大賽等的過程中,他無數個日夜辛勤付出,換來了銀獎與銅獎的榮譽。“這些獎項不僅僅是對我設計能力的認可,更是對我堅持夢想的鼓勵。”吳卓熹感慨。
2022年寒假期間,吳卓熹參加了劍橋大學交流項目-人文與藝術AI方向研究,擔任實習劍橋大學教授助理和Pre and Lecture主持人,參與研究課題《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ai framework for the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folk literature》,并在項目中表現出色,取得了A-的優秀成績,獲得了林淑惠世界名校獎學金和劍橋大學帕梅拉教授(Pamela Burnard)的個人推薦信。吳卓熹說:“雖然學術研究已經結束,但我現在也還和帕梅拉教授保持聯系,我們還會分享一些比較有價值的論文,時不時討論一下人工智能發展,這段經歷對我來說是很寶貴的財富。”

吳卓熹(中)和團隊成員討論方案
跨界實踐:從建模到AI的破界者
在吳卓熹看來,理論知識是基石,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。他也一直注重將所學應用于實際,通過實踐來不斷挑戰自我,提升能力。
在谷歌Grow with HK項目中,吳卓熹作為3D環境建模師參與了建設谷歌地圖二和三期的立體地圖早期開發。項目過程中,盡管常常需要和團隊成員一起工作到深夜,但他說:“我們不僅僅是在建模,更是在創造一個可以觸摸的世界。”他和團隊一次次攻克技術難題和團隊協作問題,只為讓地圖的每一個細節都盡可能完美,最終不僅實現了預期的功能,還獲得了業界的高度認可。
2023年暑假,吳卓熹又以出色的AI技術背景入選中國人工智能領軍企業智譜AI的總裁辦實習生,參與多個核心項目。他主導策劃“Z計劃大模型加速器”,設計動態宣傳材料與官網界面;協助制定行業研究報告,為團隊提供關鍵數據支持。實習期間,吳卓熹深度接觸多位學界領袖,并與清華校友建立緊密聯系,進一步堅定了報考清華的目標。
這段經歷也讓吳卓熹深刻體會到“技術賦能產業”的價值,也促使他回泉州后發起“WayToAGI”社群,聯合周周黑客松主辦方,為本地企業搭建AI技術交流平臺,助力傳統產業智能化轉型。

吳卓熹(左)代表智譜AI公司參加活動
如今站在清華園的新起點,吳卓熹的視野更加開闊。他表示,會繼續深耕AI與藝術的融合領域,探索智能科技的無限可能。
(責編:魏琳瑛)